高校毕业生“推后就业”效应叠加

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,同比增加40万人;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,同比增加35万;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,同比增加167万人,创下两个历史:毕业生人数最高,毕业生人数增长最大。

       大学生就业是一个老题目,但2022年有新的内容,之前每年高校毕业生增长不过三五十万,2022年一下子增长接近170万,增量是之前的4-5倍。中国需要求职的总人口中,包括初中毕业生、中专毕业生、退伍军人、大学生等,大学生大概占到市场新求职人员总数的2/3。毕业生人数增加的背后,和“推后就业”密切相关,中专生毕业想考大专,大学生毕业后很多人考研,人数一年一年累积,导致2022年新求职人数可能会出现一个峰值。

      高校毕业生通过继续深造,从而推迟就业现象,从各大高校近日发布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也可窥见端倪。比如,西安交通大学发布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,本科生中,选择就业的仅为33.12%,国内继续深造的为57.07%,出国出境留学为8.41%。北京邮电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中,选择国内升学和出国出境的比例为64.02%。清华和北大的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更高,其中北京大学国内升学比例52.26%,出国出境深造比例18.9%;清华大学本科生继续深造比例高达76.6%。

      有专家指出,“现在不少年轻人其实都适应于一种既定节奏的状态,应该考大学,然后再考研究生,在继续深造与进入社会求职历练之间,可能需要一个务实的选择,考研深造当然是好的,也要积极务实面对求职困难,避免下意识回避心理,因为求学到最后还是要进入职场发展。”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,近10年来,各大城市拥有大学文凭的人口比例在快速提升,这也使本科学历的“稀缺度”下降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后发现,在万亿GDP城市中,北京每10万人中有41980人拥有大学文凭,南京、上海、武汉、西安每10万人中也有超过3万人拥有大学文凭,且所有万亿GDP城市每10万人中均有超过1万人拥有大学文凭。

      根据21世纪经济报相关内容,近年来,各级政府都有创办高校的积极性,高校数量不断增加,招生人数也在增加,也延缓了就业的压力。但这也同步也产生一个现象:但在相关学子大学毕业后,仍然需要找工作,由于高校毕业生人数一年多过一年,大家找工作压力就会比较大。再加上2021年考研人数创下新高,一方面与社会上一些好的工作单位提高学历要求,不少岗位要求研究生学历,导致更多人加入考研的队伍。另一方面也和就业环境有关,一些相对更难找工作的群体会通过考研加强自身竞争力。据我的观察,高校研究生里面的性别构成,女性明显高于男性。但最终她们找工作的问题还是存在的,只是推迟了。

       如何应对“就业潮”?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,这是一个无论是国家、地方、社会还是个人都需要回答的“必答题”。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多次提及“就业”,并重点提出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。宏观经济政策讲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,其中的关键就是要稳定就业。如果宏观经济不景气,周期性的失业就会增加,从而加剧了大学生进入职场的困难。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宏观经济要稳,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要给就业创造良好环境。而此前的财政部会议,对给就业提供最多机会的小微企业,第一条政策就要继续加大减税减费的力度。


        除了社会和政府之外,个人也需要调整就业预期。社会的帮助很重要,但是环境创造得再好,高校毕业生中,仍然有一个比例的人群找工作会比较困难,当然也有一部分会比较顺利。这里面关键之一是毕业生的就业预期,现实可能和预期不一样,这种时候还是需要慢慢调整甚至降低预期,直到找到工作。高校毕业生需要做一个“预算约束”,即调整自己对于工作的预期,不能一味的只是考研或者考编,首先要实现在社会上自立


联系我们:
邮箱:apply@gatewayedu.cn
地址: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徐汇校区
         上海市漕宝路120号38号楼